close


文|原來是西門大嫂

前幾天看到這張英國插畫師Steve Cutts的作品很有感觸。Smartphone zombie(智能手機喪屍),寓指現在沉迷於社交網絡和智能手機無法自拔,而像喪屍一樣失去行動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當代人群。但這一篇絕對不是反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的雞湯哦!恰恰相反,我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Smart Phone Zombie,手機癮非常非常重。手機裡安裝著幾十款app分類分區使用,旅行拍照用手機,談工作聊八卦用手機,獲取信息資訊用手機,連每天的時間、日期、朋友生日都是智能手機告訴我的。

時而久之我用手機打字的速度甚至超過電腦,朋友說我的個人簡歷上要追加:可以用手機輸入《資治通鑒》的女人。

好奇心日報的記者曾做過一項實驗,21天全程不出門用手機完成生活。結果實驗非常成功,女記者通過手機app完成瞭日常的點餐、購物、保潔、健身、工作等等事務,基本證明,你需要離開傢去做的事,絕大部分都可以在傢中完成。這是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導向?有利有弊。但我覺得一切為生活提供便利的事物都不是壞事,用之有度就好啊。

我們並不用為瞭回到所謂的“真實生活”而去拋棄科技進步能為我們提供的便利。畢竟奪走你真實生活的並不是手機,而是想要逃避的你自己。

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後,很多“當代病”應運而生,特別是網絡社交幾乎入侵式的占領瞭社交生活的主要部分。這種現象糟到很多人的詬病。

但我總覺得,依賴智能手機的生活並不能阻止我去享受自然,社交網絡裡的交際也並不能阻止我在生活中與人面對面的溝通。面對面的交流接觸固然很重要,但這並不代表社交網絡中並不存在真情實感,或者隔著手機屏幕的交流就必然是不真誠的。

在社交網絡中,我們有偽裝,有扮演,有言不由衷有虛情假意,有吹牛逼有瞎顯擺;但在社交網絡中,我們也有溫柔的分享和瑣碎的回憶,有信息的共享有便捷的交流,有志同道合的邂逅也有火花。

社交網絡隻不過是把日常社交中的弊病更具象的呈現出來瞭而已,我們在否認社交網絡的同時其實是過分美化瞭日常社交的不堪。

大傢都知道嫂是女神收割機,生活中認識的很多優秀的女生起初我都是通過社交網絡勾搭、瞭解,彼此欣賞然後面基聊天,以此方式收獲瞭很多生活中的好朋友。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感謝網絡給我空間去展現和表達自己,也讓我更快捷的去瞭解他人。



(錯過的請自覺補課:通過網絡,我結識瞭多少有趣又好看的酷女孩?)

關於這個話題還有無盡的話想說,但恰好前些天看到朋友蒯仔寫的這篇文章。她寫的已經很透徹瞭,忍不住借機分享出來。她說:你或許意識到,網絡已經和水電一樣,是必需品瞭。而你的生活也不在別處,就在社交網絡裡。

我覺得接納這個設定沒什麼不好,抗拒這個設定的人也自有話說。但無論如何,能對你生活下定義的自有你自己,你才應該是控制手機的人,不是嗎?

過去人們聚會時都看著彼此的臉聊天,現在大傢都在看手機。過去大傢都會好好吃飯,現在很多人會要先用手機鑒毒。

這一類社交網絡帶來的變化梗不止一次出現,包括此篇封面圖也是在諷刺人們對手機的依賴。美劇《how i met your mother》也曾用一張對比圖對比五年前後幾個好友的飯局,以前是激烈地討論問題,現在是冷漠地刷著智能手機。

非常多的人,隔三差五就會感嘆一下社交網絡對生活毫不留情的吞噬。包括我自己。

我在2011年時說:“無法接受虛擬世界的表演逐漸成為瞭我生活重心這一可怕的事實。但浮躁的傾訴欲和期待被認可的想法總是有,在說服與被說服之間,但願最終能找到平衡的方式。”

雖然覺得話說得挺好的,但現在的想法已經不太一樣瞭。曾經擔心被社交網絡綁架大概是出於一種失去控制的恐懼。現在也不是找到平衡,而是知道這個問題沒那麼重要,也明白陳列的同時完全不會損耗其真實意義。而且,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,首先應該想想自己身處什麼時代。現在是一個出門隻要帶手機,煎餅果子攤和出租車都可以掃碼支付的年代,一頁手機app可以讓你一個月不出門。擁抱互聯網帶給你的便利,不需要將社交網絡刨除。

其次,為什麼非要固執地認為,面對面的交流一定比線上更親密?每天聊天的群組裡的網友,沒見過面,也許卻比一起上下班的同事更瞭解你。

網絡對話帶來的安全感一部分是偽裝,一部分是包容。即使是聾啞人,也能隔著屏幕靈活地用小S表情包來代替無言的情緒。線上交流如果足夠愉快,是完全可以發展成線下生活的友好關系。

再次,我認為絕大部分的網絡生活不太可能完全與真實生活剝離開,有人說隔著屏幕你甚至不知道對方是不是一條狗,我們都知道以目前的技術來說,對面不可能是條狗,一定是個人,而且可以根據對方發佈的內容猜個八九不離十。

另一個普遍被認同的觀點是:“曬什麼就越是缺什麼”,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。正常的邏輯應該是“有什麼才能曬什麼”,沒有怎麼曬?就像炫富的人,90%都是真富。(剩下的10%我們容許騙子和誤差的存在。)

我想說的是,一個現象不可逆地進行著時,大概可以確定,它就是正在發生的未來。當我們父母都熱切地投入社交網絡生活、智能手機已經人手一部時,你必須意識到,網絡已經和水電一樣,是必需品瞭。



而你的生活也不在別處,就在社交網絡裡。最近有這個感觸,是發現在大眾點評裡發現很多賬號非常詳細地寫著食評。很多點評長度不亞於知乎上談宇宙和文學的感受。

雖然吃東西口味個人差異化很大,但看到人們認真地談著吃東西的點滴,毫不吝嗇地分享著細節,會覺得煙火氣息特別濃。

不必猜測動機,在一個網絡平臺上做出分享和記錄的動作時,已經是我們普通人融入大時代的一小步,是留下痕跡的方式。

我非常感謝社交網絡為我記錄的一切。哪怕幼稚的、偏執的、做作的,但過去的觀點就是思想上的tattoo,可能當年紋瞭個hello kitty,五年後不喜歡瞭,可以用別的圖案蓋住,但你看到那塊皮膚的時候知道,嗨,下面曾經有隻無嘴貓。

這裡面的積極意義是:你過去可能是個傻逼,即使未來也未必牛逼,但至少你現在能意識到現在比從前好點兒瞭。最近看《正午故事》出版的第一本合集,卷首語裡說,“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當中,以遺忘、抹滅大多數故事為代價。今天中國最主要的故事,是馬雲的故事(以及千千萬萬個變種)。為瞭抵禦這種單一,我們應該學習講故事。長久地凝視現實,讓被遺忘的復活,賦予普通人尊嚴,以配得上豐富、變幻的中國。”

喜歡這段話提供的觀點,網絡是讓我們講故事的好地方。

同時,這些年的網民生活給我帶來很多樂趣。雖然扁平化有時候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,但也的確幫助人們接觸到瞭日常生活裡碰不到的一面。我五年級有QQ,寫過一段時間QQ空間。

03年寫blogcn,後來網站關閉,內容都沒有備份。之後註冊瞭163blog。高中時163相冊很火,我知道的第一批網絡紅人就是在163相冊和一個叫MCC的論壇。

08年開瞭校內,大學生活主要都在上面記錄。那時候Facebook還沒有被屏蔽,同期也註冊瞭一個,後來再也沒登陸過。

09年玩豆瓣,必須展開說。因為豆瓣也是第一個讓我有“網絡社區感”的地方,氣氛很好,大傢會友好禮貌地討論各種話題,文藝類的居多。那時候文藝青年還不是罵人的詞(雖然現在我也不認為是。)我最早認識網友就是在豆瓣,好幾個都成瞭線下的好友。

10年加入微博,第一條微博是走在學校路上發的。之後又有瞭Instagram、朋友圈,然後公眾號。

如果同時有我幾個社交網絡的話,會發現其實我在各個平臺上發的東西都不同,一來我很少發一樣的東西,二來在校內和朋友圈這一類熟人社交,我羞於展示自己矯情、胡說八道的那一面。

更何況針對我這種話癆還有path這種私密社交,path上好友不超過10個,4年間卻發瞭2422條碎碎念和垃圾話。

有剛認識的朋友說,怎麼你朋友圈和微博完全兩個人,要求我對朋友圈公平一些。我隻好說:“因為該裝的逼都在微博裝完瞭,朋友圈就隻想做個營銷號。”

其實我更享受的是不同社交平臺上能夠扮演的不同角色,回頭審視時就是在給多重人格畫著素描特寫。就像劉青雲主演的電影《神探》裡,跟在林傢棟後面,盯梢著他內心的七隻“鬼”。

  最後說個朋友那聽的故事,很契合這篇主題。

有個漂亮姑娘,非常熱愛加微信群,三個朋友跟她有重疊的三個群,分別是烘培群、媽媽群和小區物業群。

朋友們發現她經常在幾個群同步刷自己的照片和花錢信息,口頭禪是:“最近又買瞭XX,價格是有點貴啦,xxxx。”

她從來不發朋友圈和微博,而且非常看不起在社交網絡上發照片的女孩子,不止一次地表達過網紅們都是虛榮,她要是想紅早紅瞭,但因為想保護隱私所以微博都清空瞭。

可她自己的半裸寫真、傢庭住址以及360度全景戶型圖、婆婆在哪傢醫院找的哪位主任……都在至少加起來超過兩百人的微信群裡聊過。雖然傳播可能有限,但也別說什麼保護隱私瞭。

而且我很好奇什麼時候“紅”這個詞都略帶嘲諷,被人喜歡反而成瞭受攻擊的理由?

認識她先生的朋友提供瞭另一個八卦:“她本來是個熱衷社交網絡的人,後來嫁瞭省城某領導的兒子,婚前二代明確表示在網上留痕跡不太合適,其實是被強制隔離瞭社交網絡,所以才隻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封閉的微信群裡找存在感。”

想得卻不可得,隻能曲線救國,真是一則黑色幽默。

圖|網絡

五日童顏針型精華霜 1.5mLCoringco~粉紅佳人美肌潤澤嫩白霜 (60g)男圓領動能氣爽衣
男經典POLO衫氣爽衣Too Cool For School 4D立體光感防護BB霜40mlETUDE HOUSE 美肌字典天天敷面膜
LABIOTTE 花瓣精華極細持色眉筆 0.08gInnisfree 有機指甲油修正筆 3.2gTonymoly 我的小可愛寵物 重點局部面膜 3g / 花栗鼠-眼周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corida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